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网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结出累累硕果——采访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赵坚
时间:2022-11-11 09:10:51  点击数:

  编者按: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球竞争新形势、立足现代化发展全局,审时度势作出战略决策,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作为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经过十余年艰苦攻关,高分专项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管理创新和应用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分”先锋队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需求为己任,全力推进高分专项创新实践,彰显了“高分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初心使命。为此,本刊采访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赵坚。

微信截图_20221111091130.png

  《卫星应用》:

  您认为高分专项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十余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什么?

  赵坚: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也是掌握信息资源自主权,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空间信息产业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战略性、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带动科技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余年来,在全系统的大力拼搏、协同攻关下,高分专项圆满完成了全部研制建设任务,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建设目标。一是突破了1500余项关键技术,引领我国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进入“亚米级”时代,光谱分辨率进入“纳米级”时代,时间分辨率进入“秒级”时代,探测要素极大丰富,探测精度大幅提升。二是构建了我国自主可控、指标先进、手段完善、运行稳定的天、临、空、地一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完成了系列高性能对地观测卫星、平流层临近空间遥感载荷、航空对地观测载荷的研制、飞行试验和示范应用,建设了与之配套的卫星地面接收站、任务管控系统、综合遥感数据处理系统。三是建成了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国家级、综合性遥感资源共享与应用服务体系。首次建设“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为打破行业壁垒、破解遥感数据共享举步维艰难题创造有利条件。打通了遥感数据应用服务链条,建设了相对完善的对地观测数据共享分发网络,形成了“强核心、大网络”的遥感应用服务体系和高效应用模式。四是实现了我国高分卫星数据的自主可控。高分卫星数据自给率由专项实施前不足20%提高到90%以上,远超60%的设定目标,彻底扭转了我国高分数据长期依赖国外的被动局面。高分数据在28个行业、31个省域、2800余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空间信息支持,推动基于我国自主对地观测系统的空间信息产业链快速形成,成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五是成为我国航天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支撑。为国际重大应急事件提供有力支持,为航天多双边国际合作提供重要支撑,增强我国在全球对地观测领域和气候变化谈判的话语权,为在外空领域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总之,高分专项发挥了巨大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全面发展与自主可控,实现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由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发展,并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等后续遥感卫星的论证和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卫星应用》:

  高分专项有哪些研制建设任务?您认为立项之初的目的达到了吗?

  赵坚:

  2007年,高分专项论证之初,我国对地观测领域技术性能低,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整体规模小,系统能力不足,多数数据不能自给;应用水平不高,共享程度弱,缺少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等问题。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球竞争新形势、立足现代化发展全局,正式批准高分专项实施,明确提出“从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加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到2020年具备可见光、红外、高光谱、微波等多种观测手段,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球精细观测的能力;与业务系统相结合,建成陆地、海洋、大气先进观测体系和稳定运行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的自给率达到60%以上,信息应用水平与产业规模大幅提升,使我国对地观测与应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建设目标。高分专项统筹部署了天基系统、临近空间系统、航空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了研制保障条件和软环境等内容,开展了双多边国际交流与合作。

  十余年来,在20余个部委、2000余家单位、40余万人共同努力下,已圆满完成全部研制建设内容,达成了立项之初的建设目标,并由此形成了五个方面的重要能力。

  一是工程总体能力。在专项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国家统筹、突出应用、破除壁垒、集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了集中统一、分级负责的组织实施机构,强化顶层优化设计、聚焦创新引领、促进天空地用一体化统筹实施,注重多层次、多用户、高效率的协调,构建强有力的工程总体队伍,形成统筹多维度、多领域、多系统的工程大总体能力。

  二是对地观测能力。构建了指标先进、型谱齐全、手段多样、国际一流的天、临、空、地、用协同观测体系,具有“四高三全”的先进对地观测能力,也就是“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观测”,创新性、引领性、系统性显著。

  三是接收处理能力。建设了密云、喀什、三亚、牡丹江、北极等极轨卫星测控管理和数据接收站,北京等静止轨道卫星接收站和数据分发网络,以及多个定标场站、真实性检验场站,形成高时效、高通量、标准化数据接收处理分发能力。

  四是应用服务能力。集中投入、体系化部署行业示范、区域产业化示范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提升自主遥感信息技术研发水平,实现遥感卫星数据应用技术自主可控,形成数据共享服务与多领域应用服务能力,有力促进国内遥感卫星应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机制创新与应用模式创新,建设“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提高国产数据共享能力,进一步促进我国自主信息源广泛应用,推动空间信息产业链形成。

  五是研制保障能力。开展天基系统卫星平台、新型载荷、关键单机、运载火箭研制及配套服务条件,临近空间系统飞艇试验场等关键研制保障条件,航空观测系统、地面以及应用技术中心等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重点解决影响宇航科研任务高可靠、长寿命等突出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宇航关键部件的研制能力,有力保障专项研制任务。

  除了上述这些能力外,我们还着力解决了政策保障和国际开放共享两个方面难题。在政策保障方面,着力解决了高分数据开放受控、地面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等重大问题,打通了制约卫星数据应用的关键环节,规范了高分卫星应急数据获取机制和流程,编制了500余项标准规范,出台了应用推广方案和数据应用推广指导意见,为专项实施和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为完善民用航天应用管理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国际开放共享方面,建设了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组织(CNSA-GEO)平台,向全球开放共享16米遥感卫星数据,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150多个国家提供高分数据产品和灾害信息支持,贡献了中国力量。

  

  《卫星应用》: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专项如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赵坚:

  高分专项作为“创新工程”,全面突破了150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构建了指标先进、手段完善的先进对地观测体系,引领我国对地观测领域跨越式发展,初步实现了中国遥感卫星的自主可控,推动了我国遥感卫星跨上“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精度”的新台阶。

  高分专项所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有:国际首次实现高轨高时间分辨率凝视成像观测,时间分辨率秒级;国际首次实现单星对陆地、大气和海洋的高光谱综合观测,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国际首次研制与应用成像模式最多的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国际首次单星实现1:10000比例尺卫星立体测图;国际首次大幅宽中分辨率结合进行全球观测;国内率先突破1米空间分辨率观测,标志着我国民用航天遥感真正进入“亚米级”时代;国内首次“红边”谱段观测能力;国内首次实现16米空间分辨率/800千米幅宽的观测能力可2天覆盖全球;国内首次实现低轨遥感卫星设计寿命从3~5年到8年的重大突破;国内首次实现国产卫星数据处理的自主可控,创建完整的遥感信息产品体系。

  目前,高低不同轨道、从可见光到微波不同谱段观测手段的高分专项卫星,形成了全天候、全天时、时空协调的对地观测能力,按“数据型谱”建立了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天基数据体系,引领我国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卫星应用》:

  高分专项涉及领域广、部门多,实施难度大,请问取得了哪些管理创新成果和经验?

  赵坚:

  高分专项涉及20余个部委、2000余家单位,参与人员超过40万。十余年来,大家勠力拼搏,协同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并逐渐凝练形成了“洞察天地、致广精微,创新超越、砥砺前行,开放共享、造福人类”的高分精神,成为激励“高分人”以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为己任,勇于创新实践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结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管理创新成果和经验。

  第一,从工程组织模式上,探索形成了“单星多用户、多星综合应用、统筹共享服务、高效构建产业链”的“高分模式”。高分专项统筹“天地一体化”建设和应用,创新建立实现多用户应用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高分卫星的综合使用效能。

  第二,从“两总”队伍建设上,突出专项整体统筹和工程总体队伍建设,专门设立跨部门跨领域的专项航空、地面、应用总师系统,有力推动各系统的统筹建设和集中统一的数据共享应用。

  第三,从政策机制保障上,制定专项实施管理办法和高分数据政策,发布应用推广指导意见,建立行业和区域网格化应用体系,促进高分应用进入“千家万户”。

  

  《卫星应用》:

  作为国家投资的重大专项,高分专项产生了什么投资效益,经济效益显著吗?

  赵坚:

  航天发展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据初步统计,高分专项的投入产出比已经达到1:10以上。航天新技术应用带来了产业发展的巨大变革,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推动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发展,对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航天的高投入能够带来高产出,整体效益十分明显。

  以高分四号卫星监测台风为例,高分四号2015年发射以后,在2016“妮妲”台风路径预报中就发挥了重大作用,相比于仅用风云等气象卫星的路径计算结果,使用高分四号卫星数据后,精度提高了10km,按照国际通用算法,精度提高1km,灾害损失减少1亿元,高分四号在这次台风路径预报中帮助减少10亿元损失。高分专项的实施,推动我国空间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溢出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经初步测算,高分专项自实施以来,为国家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约为3000亿元。

  

  《卫星应用》:

  高分卫星如何推进产业化,在国家治理效能提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赵坚:

  

  通过高分卫星研制、发射和应用,大幅提升国产遥感卫星设计研制能力,保障卫星遥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地观测数据国产化占有率明显提升,国外数据大幅降价或退出国内市场;实现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有机衔接,实施专项产业化应用与示范,促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带动商业遥感应用和商业市场快速发展,推广使用国产数据,推动地方建设10个空间信息产业联盟;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国际化应用,保障国家海外利益安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遥感卫星研制以及遥感卫星数据应用产业的发展。

  在国家治理效能提升方面,高分卫星数据由实施方案规定的18个行业拓展至28个行业应用,由规定的6个区域示范推广至34个区域示范应用,在重点行业实现由示范应用转入主体业务服务,其中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统计等部门更是将高分辨率遥感方法写入法规或工作条例。以国家统计局为例,在高分专项实施前的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几乎完全采用实地调查统计方式,虚报瞒报情况时有发生,高分专项实施后,高分卫星数据通过专线推送到国家统计局,所以在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工作方案》,要求调查员基于高分卫星底图开展作物分布特征描述调查,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数据的精度和准确度;再比如林草局负责的天然林保护工程,20年投入4300亿元,传统手段主要依靠护林员,平均一个护林员管3800~4500亩,根本无法应付,在高分遥感的支持下,现在每年只需要拿出百分之一的经费,就能做2次全域天然林遥感监测,这项业务已经开始产业化,并且对政府治理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其他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全球大宗农作物产量监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地理国情监测、海洋权益保护、气象预报、生态环境监测和防灾减灾等业务中高分数据与技术都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家治理效能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应用》:

  高分专项组织实施过程中,开展了哪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赵坚:

  

  中国国家航天局代表中国政府不断拓展多双边的航天国际合作,截至目前已经与5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50多份政府之间的航天合作协议,其中对地观测领域的合作协议近40份。高分专项已成为我国在航天领域进行双边、多边合作的重要抓手,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高分数据产品。

  2019年,发布了CNSA-GEO高分数据16米国际共享平台,首次向国际社会免费开放高分一号、高分六号两颗卫星的16米全球数据,是继美国“陆地卫星”、欧洲“哨兵卫星”数据全球开放共享之后,又一项引起全球轰动的遥感领域重大事件,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国际社会分享到了飞速发展的中国航天成果。

  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三号及高分四号相继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机制,成为灾害发生期间提供服务的卫星资源,有效响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起重大灾害,提供卫星图像数量大幅增加,达到前几年的十倍。同时,积极推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成员国之间的数据交换,承担APSCO数据平台建设,为巴基斯坦、秘鲁等国家提供高分数据,支持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

  2021年8月,金砖国家航天机构签署《关于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的协定》,共同建设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金砖星座包括6颗卫星,其中,我国提供了高分六号卫星、资源三号02星,以及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作为金砖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中国作为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牵头组织在金砖国家间有序展开卫星数据的交换工作,为各国服务。2022年5月25日,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作为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的中方指定机构,通过组织首届金砖国家航天合作联委会会议,发布了金砖星座数据网站,制定了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的年度工作计划、职权文件和技术规范等顶层文件,并且全面开展了历史存档数据的交换,启动了金砖星座的先导示范项目。

  目前,中心正与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共同建设“卫星数据与应用海南国际创新研究院”,并设立“国家航天局卫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中心”和“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数据与应用中心(中国)”。双方利用海南自贸港的数据政策优势,将创新研究院打造成为以高分专项为代表的对地观测国际合作网络中心节点,支持政府间对地观测领域合作协定的履约工作,统筹民商遥感数据与应用国际合作,支撑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交流、应用和推广空间技术、对外宣传和展示中国航天、开展商业航天国际业务,不断深化对地观测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国际重大项目合作落户海南。

  可以说,高分卫星不仅仅是中国的“高分”,它们已经成为世界的“高分”。通过高分专项的实施,全世界人民切实享受到了中国遥感卫星带来的惠益。

  

  《卫星应用》:

  高分专项在支撑应急方面有哪些贡献?

  赵坚:

  

  自2013年高分系列卫星陆续投入使用以来,遥感卫星在应急服务方面的作用和优势进一步凸显,在诸多自然灾害和应急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分专项规范了高分卫星应急数据获取机制和流程,高分静止轨道卫星全流程应急响应可在1小时内完成,极轨卫星最快2小时内完成,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等各类应急处置救援和决策中提供全要素全过程遥感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已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高分专项卫星在应急防灾减灾领域应用越来越广,应急任务响应由专项实施前的个位数提升到2016年的30余次,随着2019年高分7颗卫星全部成功发射,应急响应进一步提升到120余次,近三年每年安排卫星应急成像约3000次,共享应急数据20余万景,在应急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有效助力国家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例如,四川省凉山州2019、2020连续两年发生森林大火,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防科工局党组安排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发挥高科技优势,利用高分卫星对四川2021年森林火灾进行预警和监测。中心科学制定卫星联合观测方案,优化调度卫星开展每天多次高频次轮巡监测和应急观测。共计执行观测任务1100余次,获取应急数据11700余景,成功预警木里县后所乡、冕宁县彝海镇等2次火情,对冕宁县和爱乡、九龙县三岩龙乡等20余次火情提供火场动态监测,为火场态势判断、灾损评估和辅助现场决策提供支持,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打了一场翻身仗,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

  2021年7月,江西、河南多地遭遇持续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中心紧急调度高分三号等卫星对灾区进行了应急成像观测,共计提供数据约1TB,覆盖面积超过40万平方千米,支持应急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开展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组织河南省高分中心制作完成郑州等市县专题图700余景,形成了水体空间分布图、淹没区分布图、灾后重建进度监测图等多种数据成果,为河南省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精准研判灾情、周密组织指挥、科学确定方案提供了直观及时的空间信息数据支撑,对有序救援、排除险情、恢复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地时间2022年1月14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发生近三十年以来全球最强火山爆发,国家航天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安排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六号、七号等高分辨率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成像近20次,获取灾区有效数据40余景,第一时间提供给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多家单位,并通过国际合作机制提供给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ESCAP)等国际组织,为灾害救援和灾情评估提供强有力支持。

  今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航天局第一时间启动民商卫星应急响应机制,紧急协调包括高分系列卫星在内的民商卫星29颗对震区进行应急成像,累计开展卫星观测50余次,为国家减灾中心、中国地震局、四川高分中心推送数据161景,为地震应急、救援、科学考察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天基遥感数据支持。

  《卫星应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请问高分专项对农林发展和粮食安全有何作用?

  赵坚:

  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高分专项在助力粮食安全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一是国内粮食稳定生产需要高分数据提供支撑。粮食安全涉及多个行业部门,如农业农村部负责的两区划定、土地确权;自然资源部负责的耕地保护,确保守住18亿亩红线;水利部负责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统计局负责的农业统计。高分专项卫星数据在这些工作中实现了业务化应用,成为主要技术手段,并进入了工作条例,遥感数据在业务应用中不可或缺。如在统计局负责的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中,专门编制了农业普查遥感测量方案,高分数据成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主要数据源。

  二是全球粮食监测需要高分数据支持。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利用高分等卫星数据实现国外主要农区作物生产情况快速监测,特别是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大豆、玉米、小麦生产情况开展监测,有助于我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三是精准农业发展需要高分技术和成果的支持。融合天地一体化的高分遥感技术,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监测、调查、管理方式。加速变革了“上图入库”“以图管地”“到户到地”等现代农业监管模式,推进了农业农村资源、农作物生长、畜禽养殖、渔业鱼情、设施农业和农田利用的监控手段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和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是快速发展的农业保险需要高分遥感技术支撑。基于高分遥感技术,结合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可实现精准承保、快速灾损评估、精准理赔,为重大理赔争端提供客观依据,服务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卫星应用》:

  现在提得较多的“碳达峰、碳中和”,高分卫星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赵坚:

  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具有时间紧迫性、阶段性执行的国家战略目标,同时也是“排放”与“吸收”的收支中和过程,量化监测跟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政府需要精准监测和管理手段,行业和企业作为实现碳中和的中坚力量,也需要监管和自我管理、探索优化发展的能力和工具。高分卫星可联合物联网、空间与定位技术,不仅能在碳“排放”中进行监测、溯源和量化监管,并为绿色再生能源的产业体系构建提供数字化指导;在碳“吸收”中也能起到及时发现生态问题和守护生态平衡的作用。例如,在碳“排放”方面,可用高分五号卫星监测温室气体,高分五号卫星是世界首颗实现对大气和陆地综合观测的全谱段高光谱卫星,填补了国产卫星无法有效探测区域大气污染气体的空白,可对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以及陆地植被、秸秆焚烧、城市热岛等多个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在碳“吸收”方面,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碳交换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是“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的关键。利用高分一号、二号、四号、六号等多颗卫星,可监测不同时空尺度的森林碳储量,为碳“吸收”监测提供数据支撑。

  

  《卫星应用》:

  高分卫星数据产品共享了吗?从网上怎么下载?

  赵坚:

  高分卫星数据已在28个行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可针对不同类型用户和需求场景提供公众版、科研版、业务版和国际版等四大服务系统。

  公众版面向企业和公众用户,解决目前高分数据量大、共享交换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高分数据一键查”系统集成各地各级共享服务能力,上线后将提供高分卫星数据产品多渠道一站式便捷查询浏览和下载服务。

  科研版面向技术研发用户,除了上述开放下载渠道外,还在全国多个科研院所建有服务节点,部分科研用户可以订阅并获得研究区域的推送数据,同时平台科研版也将集成各类技术成果、高分共性信息产品、专题信息产品,以及真实性检验资源,提供在线研发、算法共享、测试评价、应用敏捷搭建等服务,将进一步地支持专业用户的科研与技术交流等。

  业务版面向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我们将在已建成的全国31个省级高分数据中心,以及各大卫星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共享服务机制,建设数据传输专线,各级用户可以通过网站下载或定制推送等方式获得高分卫星数据产品,平台业务版也将在任务规划、应急调度和协同处理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提供更多业务保障。

  国际版面向国际用户,作为国家航天局在国际合作交流与推广中的统一窗口、总门户,通过用户注册地、需求牵引等方式,引导用户访问各类共享资源;并融合已建成的16米遥感卫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全球数据共享服务能力。

  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将陆续向大家开放,让高分数据及产品进一步走向千家万户,让更多的单位、更多的团体、更多的公众受益。

  

  《卫星应用》:

  请介绍一下高分专项在我国空间基础设施中的定位,以及后续发展?

  赵坚:

  我国高度重视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组织实施三个中长期重大项目和规划,不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一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目前,我们已建成指标先进、型谱齐全、手段多样、国际一流的天、临、空、地、用协同观测体系,具有“四高”(即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精度)、“三全”(即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观测)的先进对地观测能力,创新性、引领性、系统性显著。二是北斗导航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我国北斗三号系统全面建成,完成30颗北斗卫星发射组网,正式向全球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北斗卫星星座已具备运行管理和业务运行能力。三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规划。2015年启动实施以来,卫星技术水平和数据量显著提升,新型载荷和卫星数据源更加丰富,观测能力大幅提高并持续更新换代,有效缓解了用户部门对数据源稳定运行的迫切需求。在通信领域,通信广播系统,固定、移动通信广播、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稳步推进,覆盖区域、通信容量等性能进一步提升。

  后续,中国国家航天局将持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卫星遥感方面,实现多星座协同运行,高、中、低空间分辨率合理配置的综合高效全球观测和数据获取能力。卫星通信方面,建成全球覆盖、天地一体、业务融合、功能基本完备的卫星通信广播网络体系,基本满足全球化、宽带化通信广播业务需求。卫星导航方面,发展高精度导航增强系统。地面系统方面,打造集约高效的遥感应用体系,建强国家遥感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畅通数据交换渠道,形成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

  我们相信,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后续建设,将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型,服务于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卫星应用》:

  高分专项历经十余年实施,是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

  赵坚:

  高分专项是创新驱动战略典范工程,也是新型举国体制和大力协同典范工程。在十余年实施过程中,专项造就了敢打硬仗、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工程队伍,打造了对党忠诚、服务民生、造福社会的高分文化。

  在协同攻关、拼搏奋进中,逐渐凝练形成了“洞察天地、致广精微,创新超越、砥砺前行,开放共享、造福人类”的高分精神。洞察天地是高分专项对陆地、海洋、大气进行精细观测的根本任务和初心使命,致广精微是新时代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创新超越是我们敢于和国际一流对标并将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责任担当,砥砺前行彰显了我们矢志不渝、大力协同、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念,开放共享是我们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目标,造福人类是我们坚持不懈为人民谋福祉的梦想和追求。

  未来,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将秉承高分文化和高分精神,持续拼搏奋进,为航天强国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高分人”的力量!

  来源:《卫星应用》2022年第10期

  作者:王惠新

  编辑:陈飚

  责编:杨璐茜

  监制:祁首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