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网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中国载人航天,你不知道的故事
时间:2022-09-21 14:35:04  点击数:

  2022年9月21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整整30周年。

  不过,我国与载人航天事业的渊源,并不止30年这么简单,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前,还有一段少有人知的故事。

  据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我国在1964年至1966年间,就发射了多枚生物火箭,先后把小白鼠、大白鼠和小狗等动物送上了天,而且所有试验生物都安全地回收了。这些生物火箭试验开创了我国宇宙生物试验的先河,为航天医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66年,我国制定第一个“载人宇宙航行规划”,设想在1973年至1975年发射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并开始了我国载人飞船的总体方案论证工作。

  在1968年1月召开的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上,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被命名为“曙光一号”。同年4月1日,我国正式组建了代号为“507”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有关航天员生命保障、医监医保以及航天员选拔训练的任务。

  1970年7月14日,党中央批准实施“曙光一号”载人飞船工程,也叫“714”工程。1971年,我国从1000名空军飞行员里选拔出了20名预备航天员,并全面开展载人飞船方案论证工作。

  但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和技术等基础非常薄弱,“曙光一号”飞船工程自1971年10月以后就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5年3月,国家正式宣布我国首个载人航天工程下马,把航天发展重点放在研制应用卫星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家从1986年起开始实施“863”计划,其中包括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再次迎来发展机遇。

  在载人航天器中,空间站具有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的特点,适合长期载人航天开展太空科研工作,但不能天地往返,所以在研制、发射空间站之前要先研制可以天地往返但体积小、寿命短的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主要用于接送航天员和货物。

  当时我国专家就研制哪种天地往返运输器有很大争议,在呼声较高的5种方案中,有4种是研制航天飞机的方案,只有1种是研制载人飞船方案。经过几年的深入论证,根据国情和国力,遵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指导思想,专家们最后一致同意从载人飞船起步,并决定不走美苏研制载人飞船的老路,直接研制达到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的“神舟”飞船。

  实践证明这一决策非常正确。美国花了2000亿美元,研制了6架航天飞机,发射了5架,进行了135架次飞行,但损失了2架,牺牲了14名航天员,最后不得不在2011年提前退役,然后重新研制新型载人飞船。苏联、欧洲、日本也都研制过航天飞机,但在走了一大段弯路后均没有投入实用。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启动。

  3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发射了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在轨加注燃料、航天员中长期在轨驻留等许多关键技术。今年年底前,当“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并与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组合体交会对接后,中国“天宫”空间站将建成,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后一步。

  当然,中国空间站的发展之路不仅如此。

  庞之浩介绍,我国还将在2024年发射与“天宫”空间站共轨飞行的“巡天”光学舱。它将搭载2米口径的巡天望远镜,分辨率与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相当,但视场角是后者的300多倍,可在大范围巡天科学研究方面显身手。

  中国空间站系统还有一大创新:其将成为世界第一个航天器“母港”。例如,“巡天”光学舱在需要时,可与“天宫”空间站主体对接,由航天员对其开展推进剂补加、设备维护和载荷设备升级等活动。

  此外,中国空间站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展,由“T”字构型扩展成“干”字构型,活动空间增加一倍。其未来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