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网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中国民用遥感卫星在轨运行与服务概况
时间:2017-09-15 09:53:58  点击数:

  目前,中国已建成由陆地观测、海洋、气象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卫星数据逐步实现业务化应用,数据自主保障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卫星规模化和产业化应用。

  中国民用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情况

  1.陆地观测系列卫星

  截至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民用陆地观测卫星有环境一号A 星、B 星,资源一号02C 星,资源三号,实践九号A 星、B 星,环境一号C 星,高分一号,高分二号,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 星,高分四号,资源三号02 星和高分三号。

  观测能力:根据目前在轨卫星运行情况,联合观测情况下,可保证对特定区域每1~2 天实现低于2.5m 分辨率数据完全覆盖。在应急模式下,可保证应急观测区域每天获取数据,其中每周至少可获取3 次优于2.5m 分辨率的数据,每5 天可获取1 次优于1m 分辨率的数据。

  以上卫星均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运营,其中环境一号A、B、C 星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运管,详见表1。

图片1.png 

 表1 中国在轨运行的民用陆地观测系列卫星一览表

  

图片2.png

资源三号02 星5.8m 多光谱产品

  2.海洋系列卫星

  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射海洋卫星3 颗,分别为海洋一号A 星(HY-1A)、海洋一号B 星(HY-1B)和海洋二号A 星(HY-2A)。目前,HY-2 在轨运行并提供数据服务。

图片3.png

  海洋二号卫星微波散射计海面风场(2017 年7 月1 日)

  观测能力:HY-1A/B 卫星是用于海洋水色、水温探测的试验型业务卫星,每天观测4 ~ 6 次,实时观测2 次,延时观测2 ~ 4次。卫星主要用于探测海水光学特性、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污染物等,同时兼顾观测海冰冰情、浅海地形、海流特征、海面上大气气溶胶。对中国沿海区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海岸带区域等)进行实时观测。对全球(仅限于水色扫描仪)进行延时观测。

  HY-2A 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该卫星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探测能力。其主要使命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得包括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直接为灾害性海况预警预报提供实测数据。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运营上述卫星。

  3.气象系列卫星

  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射风云气象卫星15 颗,其中6 颗卫星在轨运行,1 颗卫星在轨测试。停止运行的卫星:风云一号A/B/C/D 星(FY-1A/B/C/D)和风云二号A/B/C/D 星(FY-2A/B/C/D)。

  在轨卫星:风云二号E/F/G 星(FY-2E/F/G)、风云三号A/B/C星(FY-3A/B/C) 和风云四号A 星(FY-4A)。

  观测能力:FY-2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与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相辅相成,构成我国气象卫星应用体系,可实现每6min 一次的区域观测。FY-2E/F/G 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 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

  FY-3 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实现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上午星和下午星的组网观测,每颗卫星每天可获取2 次全球观测数据。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均匀分辨率的气象参数。主要任务是研究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规律, 为气候预测提供各种气象及地球物理参数;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地表生态环境;为各种专业活动(航空、航海等)提供全球任一地区的气象信息,为军事气象保障服务。星上存储回放的数据分为两类,一类为全球覆盖,每天有白天和夜晚两个时次,此类资料有除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外所有探测器原分辨率的资料,包含扫描辐射计10 通道1.1km 分辨率原始数据。另一类数据是地球任选地区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局地资料。

  FY-4 的区域观测最快只需1min 就能完成。FY-4 配备的扫描成像辐射计通道数量,达到14 个。其观测时间分辨率,与FY-2 卫星相比提高1 倍,可每15min 对东半球扫描一次,最快可以每1min生成一次区域观测图像。最高空间分辨率较之前提高了6 倍,达到500m。

图片4.png 

 风云四号A 星第一幅彩色合成图像

  气象卫星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运营管理,详细情况见表2。

图片5.png 

 表2 中国在轨运行的气象卫星一览表

  中国民用遥感卫星服务情况

  1.陆地观测系列卫星

  截至2017 年7 月12 日,共存档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产品14179076 景。向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环保部、农业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提供数据服务,主要涉及科研、海洋、灾害、环境、林业、农业、水利、气象等用户。

  2.海洋系列卫星

  利用海洋卫星进行海表温度监测、海洋水色监测、海冰灾害监测、绿潮灾害监测、赤潮灾害监测、海上溢油监测、海上台风监测、渔场渔情信息服务、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科学研究、区域海洋应用,为海洋部门、气象部门、科研院所、国防军事及国外用户提供服务。

  3.气象系列卫星

  利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制作图像产品、大气产品、陆表产品、海洋产品、辐射产品、卫星云图,进行微波探测、区域观测。

  采用卫星数字视频广播(DVB-S)技术建成的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广播分发系统(CMACast),是全球地球观测组织(GEO)的全球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广播分发体系的三个核心成员之一,共有注册小站用户2500 多个,包括2200 多个气象部门内用户、200 多个部门外用户以及20 多个国外和地区用户。自主研发和处理生成的大气和地球表面环境监测多源气象卫星图像产品、定量产品和分析产品已达数十种,为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航空、航海、环境保护及军事等部门提供了大量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在防灾减灾的监测预警服务以及政府决策服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截至2017 年7 月12 日,风云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总注册用户达到54044 个,已存档数据达4089.1T。

  国际合作

  1.陆地观测

  2007 年5 月,中国以国家航天局(CNSA)的名义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组织,成为该组织的第10 个正式成员,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承担中方执行秘书、空间资源提供方和紧急事务官(ECO) 三项职能,在Charter 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目前中国在Charter 中的值班卫星有:CBERS 系列卫星、GF-1 和SJ-9A 等,为Charter 组织国际应急救灾提供免费数据源。

  2.海洋

  国家海洋局与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持续开展数据交换工作并加强进一步的合作。围绕中国海洋卫星数据应用、中法海洋卫星工程、盐度卫星技术、北极海冰研究等方面的问题,与外方开展合作和交流。

  3.气象

  中国的气象卫星已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的发展,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的目标,中国已成为国际上同时拥有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的少数国家和地区之一。世界气象组织已将FY-2 和FY-3 气象卫星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使中国风云气象卫星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2011 年,中国气象局向巴基斯坦、蒙古、尼泊尔、泰国、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19 个亚太国家赠送了CMACast、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风云静止气象卫星云图显示系统。此后,中国气象局又通过派专家实地维护、举办培训班、远程支持等方式为受赠方提供持续维护和技术支持,还继续提供卫星天气应用平台软件,助其提升卫星资料应用能力。这些工作有力促进了亚太地区地球观测数据的共享和应用,使CMACast 成为地球观测数据分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 年4 月25 日,尼泊尔发生8.1 级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物坍塌,当地所有互联网、电话等系统全部中断。地震发生后,CMACast 和MICAPS 由于不依赖当地的通信条件,成为了尼泊尔气象局地震后24 小时内的主要天气预报平台,为尼泊尔气象局做好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服务和灾后搜救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来源:卫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