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网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徐文:我国遥感卫星数据自给率已超过80%,年度分发量超过500万景
时间:2017-07-18 09:31:23  点击数:

  6月14日,第六届WGDC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大会由空间信息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泰伯主办,秉承不断引领和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创新与变革的宗旨,WGDC已走过五个年头,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具前瞻性的跨界创新风向标。

图片1.png

  在本届大会的卫星+大数据峰会上,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主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文为峰会

  致辞,以下为演讲实录。(内容未经本人审核):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下午的峰会,大家知道我们峰会的名字叫卫星+大数据,我个人认为至少三个含义,一个是卫星+卫星本身的大数据,就是卫星产生的大数据;第二个是卫星+卫星应用产生的大数据;第三个是通过卫星的应用产生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大数据。

  我想也在此给大家讲一点感受,卫星+大数据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既然有了卫星+大数据,那么我们来应用了卫星的数据,我们就希望卫星的数据应该是有保障的,是自主可控的,是源源不断的。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卫星+大数据应用,应该是构建在自主或者我们国家遥感卫星的基础上。第一个观点,我们国家目前在卫星遥感的数据方面应该说我们呈现了大数据的特征。大家知道有一组数据非常有意思,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过了大概13年之后的1986年,法国人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又过了13年,1999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中巴资源01卫星,两个13年,不知道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发展的必然,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我要说的重点是,从1999年我们国家发射第一颗陆地观测卫星到2017年,走过了18年,18年我们向用户分发的卫星摇杆数据有多少呢?我今天给大家报告一下,截止到去年底我们的数据量达到了1700万景,这个数据在分发的过程当中也和大数据应用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们看一下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第一个,我们从1999年到2009年十年间,分发的数据达到了第一个100万景,那么从2009年到2011年两年时间又达到了第二个100万景,就是两百万景,之后2012年当年分发的数据就超过100多万景。回过头看,离我们最近的去年2016年,分发的数据有多少呢?当年分发给用户的数据500.2万景,什么概念?就是平均每天要给用户分发1.6万景的数据,折合数据是多少呢?大概有16TB。在场的估计有几百人,假如一部手机是16个G的话,要超过在场所有人的手机数量,我们卫星遥感的数据是不是已经呈现出大数据的特征。

  我们一部手机一天从早看到晚都看不完里面的内容,何况一万部手机呢?所以呈现出非常大的数据量,每天,不是一年这么大的数据,我们数据的应用需求量非常大,而且有这个基础。这么大量的数据分发出去之后,我们国家目前怎么来用这些数据呢?我想分享第二个观点。

  我们到目前为止18年,已经从早期的实验型的应用到目前业务化的应用,前十年从1999-2009年,我们国家的卫星遥感数据重点是在一些个别的行业或者个别领域,用于辅助支持,它主要的业务是基于传统的方式来实现的。卫星数据干什么呢?给他做一些验证,所以我们叫它实验应用,边实验,边使用,边验证。

  自从2001年我们国家发射了第一颗资源3号,花了很大的功夫,我们一下把我们国家的卫星水平和国外的差距大大缩短了,这不是我说的,李院士做的报告,欧洲也说,我们国家的卫星促进了业务化应用,质量上来了人家才敢用你的数据。同时,2011年初,我们国家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国土资源部牵头组织论证、研制、应用,资源1号02C卫星。这就标志着我们国家的应用已经从过去的实验应用,逐步转向业务化的应用,同时我们实施的国家高分辨率重大专项工程,极大的促进了我们业务化的应用。

  这里有一组数据,当时我们国家在论证高分工程的时候,当时应用还不是很广泛,国家实施这个工程将来是应用为目的,到底这个工程搞完之后,能够有多少自主的数据来保障呢?国产数据替代率有多少呢?当时咬了半天咬,下下狠心,超过60%,当时的情况论证。

  到今天,我们的高分工程才过半,实施才过半,我们现在数据的自给力达到多少呢?80%以上,我们已经提前实现了原定的工程目标,在应用这一块,为什么?就是这两年我们国家卫星应用的业务化运营带来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卫星数据的业务化,不单是靠天上卫星的数据,一定是和地面的各类数据结合,这种结合的应用也呈现出了大数据综合应用的特点。

  第三,有了这么多的数据,有了这么多的应用,到底现在的应用怎么样呢?有一个观点跟大家分享,在当前这个世界、当前这个时代,大数据的应用,我们所缺的不是数据,数据已经很多了,缺的是对数据价值的挖掘,这个是制约我们未来发展的主要突破点。

  在这个情况下,再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2016年我们国家分发的国产民用卫星数据量超过了500万景,在这当中亚米级数据分发了148万景,两米级的数据分发了将近230万级,这些数据我们认为它真正发挥价值使用30%,它的市场价值是多少呢?60个亿,我们是不是真正发挥了60个亿的作用呢?

  有两个纬度,一个纬度就是从它的社会价值来讲,我们认为发挥的非常非常好,我们国土资源的调查,我们土地变化的监测,森林植被的调查,水利的监测,农业普查等等,大量是用这些遥感卫星的数据,包括应急救灾也离不开这些数据,社会价值非常大。

  但是,它的商业价值体现不足,也没有形成新的产业,基本用于社会价值、用于公益了,下一步重点的发展方向,要把这些数据的商业价值挖掘出来,形成我们新的产业化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卫星+大数据未来的发展方向。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要有三个突破,一个突破就是要从过去的以静态观测为主,转变为以动态观测;第二,要从我们的定期监测变为实时监测;第三,要从小众应用变为大众应用。

  在这三个方面,两件事必须要做好,一件事要有足够多的卫星,足够快的获取能力,这个国家规划,我们国家2014年批的国家空间设施,包括现在风起云涌的商业遥感,卫星能力、数量的提高,但是光靠这个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把地面端、应用端的事情做好,就是要充分利用我们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卫星数据的快速处理,快速信息提取,快速比对,才能够真正把大数据的价值挖掘出来。

(来源:泰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