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网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航海遥感:开启海天 观测“第三眼”
时间:2017-06-27 14:18:40  点击数:

1.png  

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展示的救捞船舶。 本报记者 郭静原摄

 

2.png

  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展示的吸收汽车尾气路面。 本报记者 郭静原摄

 

3.png

  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展示的公路物流智能运力调度系统。本报记者 郭静原摄

  遥感,是一种利用地物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通过观测电磁波,识别地物及其存在环境的技术。“借力卫星遥感技术,形成天地一体化的信息数据传递,将有效作用于海洋领域,服务海洋生态和经济发展。”在2017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航海遥感——遥感和大数据应用”主题论坛上,中科院院士龚健雅如此评价海洋遥感和大数据应用。

  “遥感可以运用于海洋环境监测,包括海温、洋流、风暴等,也可以用于航海,包括港口及船只、冰山等,寻找最优航线。”龚健雅介绍,海洋不仅是世界经济贸易的通道,也是国家安全和国防的重要屏障,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有力途径。

  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遥感卫星已按系列形成稳定有效的数据,具备“观天、观地、观海”的系统能力,服务于多行业领域。“我国海洋卫星应用发展突飞猛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在海洋航行中都得到广泛应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目前,多颗海洋遥感卫星能够对全球海洋环境、海岸带等多种要素实现监测和定量化应用,为海洋航线设计、航行保障、搜索救援等应用需求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刘杰介绍,近年来,我国已先后发射海洋系列、高分系列及风云系列等卫星,遥感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各领域情况。其中,海洋二号卫星实现了对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综合探测,为航道规划与选择提供基础数据;高分三号卫星作为中国分辨率最高的SAR卫星,能够不惧风雨,全天时、全天候监测海上船舶、海岛和海岸带信息,并为海洋灾害预警和评估、应对重大环境事件提供快速地理空间数据支持;风云系列气象遥感卫星也已广泛应用于观测海洋气象与气候变化等业务……

  不仅如此,航海领域还是北斗系统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主要应用基础。“相较于GPS,北斗卫星的短报能力很强,更适合解决渔民出海可能遇到的定位导航、环境监测等问题。”刘杰表示,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海上运输安全、海事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水上交通运输业是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载体,这些应用也将为北斗系统的推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探索极地环境,是航海遥感“破冰”的终极目标。“遥感卫星应用在极地航行保障、极地海冰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譬如通过获取极地海冰的高分辨率影像,能够识别出海冰面积,为极地航行和海冰规避提供数据支撑。”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刘建强说。

  刘建强向记者回忆起“雪龙号”科考船进行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时遇险的场景。从被困到脱困的5天时间里,正是依靠卫星遥感技术获取船只被困冰区位置信息,以此制作海冰冰情图,最终为“雪龙号”找到了脱困的航线。

  “海洋卫星是人类在太空观测海洋的‘第三只眼’。”刘建强坚信,随着海洋系列遥感卫星在海洋各领域业务的广泛应用,航海遥感和大数据发展将大有可为。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