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网

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不断谱写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
时间:2016-10-13 11:10:37  点击数:

  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不断谱写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

  航天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为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十年来接续奋斗,航天事业成就辉煌

  我国航天事业在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起步,经过60年创新发展,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系统工程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积淀传承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显著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我国已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一是航天已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基石。60年来,我国航天防务装备快速发展,自主研发数十种战略战术导弹,已形成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统,以及导弹武器系统研制的核心能力,其性能在诸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地地导弹已从液体发展到固体,从陆上发射发展到水下潜艇发射,从固定阵地发射到机动隐蔽发射,拥有有效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和防御反击手段;防空导弹已形成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系列,拥有不同发射方式、攻击不同空域的防空装备体系能力;海防导弹形成了岸舰、舰舰、空舰、潜舰等反舰导弹系列,具备了抗登陆、封锁重要海域、有效毁伤水面舰艇编队,以及近海防御和远海防卫能力。航天防务装备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全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体系化和实战化水平,为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提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为维护太空安全以及国土、能源、海洋等其它领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航天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60年来,我国成功研制16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运载火箭型谱,在可靠性、适应性、发射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稳居世界先进行列。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各类卫星300余颗,在轨卫星近150颗,形成了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系列,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已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海洋观测、海洋维权、交通运输、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当前,空间信息正加快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技术融合,“互联网+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孕育发展,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航天成果转化成效初显,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三是航天已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大引擎。以重大科技专项为代表的航天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目前我国已完全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三大载人航天基础性技术;月球探测工程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全球系统正在加快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5颗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高分二号卫星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分辨率进入亚米级时代,高分四号卫星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高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光学遥感卫星的空白。航天在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同时,还引领带动自动控制、计算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有力促进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和研究领域创新发展,为国家科技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航天已成为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的有效途径。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充分发挥国家航天局等平台作用,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已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100余项合作协定,宇航产品出口规模和种类不断扩大,成为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新亮点。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服务“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同时,也在推动人类航天事业共同进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重大自然灾害等人类共同挑战,增进人类福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精神深厚博大,经验启示弥足珍贵

  6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在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一是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航天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综合国力和大国地位的集中体现。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做出的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航天工程规模宏大,系统复杂,其每一次成功,都雄辩地诠释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靠的就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就是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的团结协作,靠的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一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创业史。中国航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攻克了无数个重大技术难题,独立自主地掌握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航天尖端科技,在一些重要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践证明,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与此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航天大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愿意与国际社会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航天发展成果,共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等人类共同的威胁和挑战,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三是坚持科学管理和狠抓质量,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航天工程系统复杂、技术密集、综合性强,中国航天人在创新实践的道路上,广泛运用系统工程和矩阵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科学构建协调高效的“两总”系统,始终坚持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方针,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走出了一条科学高效、严慎细实的发展尖端科技的路子。实践证明,越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与建设项目,越要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越要狠抓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功。

  四是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关键。航天领域作为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能人才和管理工作者。党和国家充分信任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航天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培养造就了以“两弹一星”功勋为代表的科技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打造了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实践证明,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只有坚持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才能牢牢掌握事业发展的战略主动。

  五是坚持继承和弘扬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也铸就积淀了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实践证明,航天精神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尤其要继续继承发扬航天精神,使之成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强国梦想启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为航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将以航天强国建设为统领,坚持创新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坚持协调发展,统筹科学部署各类航天活动,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原则基础上,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力争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2030年左右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2050年之前实现超越引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后续,我国航天领域将重点开展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实施航天重大工程,带动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全面完成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载人航天工程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探月工程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嫦娥五号实现特定区域软着陆及采样返回,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全面建成,为形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综合对地观测体系提供支撑;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形成高质量定位、导航和授时的全球服务能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择重点领域,启动实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提升综合使用效能。实现长征五号系列等运载火箭首飞,完善新一代长征运载火箭型谱。开展低成本运载火箭、新型上面级和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系统等研制和试验验证,形成能力完备的新型航天运输体系。加快建设由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按照天地一体、研用统筹的原则,加快推进天基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的统筹建设,大幅提升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综合使用效能,实现空间资源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完善空间新技术试验验证体系与标准规范,为新技术在未来航天器中的工程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卫星综合应用,积极促进商业航天发展。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完善卫星应用体系,拓展卫星应用领域,强化卫星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反应、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大众信息消费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探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建设运营,以及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培育“互联网+卫星应用”新业态,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促进商业航天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空间科学研究,提高人类科学认知水平。充分发挥空间科学在创新、发现和技术牵引方面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工程的科学探索,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空间环境、空间生命等空间科学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科学计划,加强空间科学探索研究,在空间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

  五是深化航天国际合作,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充分发挥国家航天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的作用,扎实推进航天能力全球布局。全面建设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实施APSCO多任务小卫星和大学生小卫星项目。积极参与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国际宇航联合会等有关国际组织和平利用外空的活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重大自然灾害等人类共同的挑战。深化政府间、政府部门间航天合作机制,务实推动航天工程合作。扩大宇航产品出口,提高国际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份额。积极参与国际空间行为准则的制定,增强国际航天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是加强航天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加快推进航天法立法工作,研究制定民用航天管理条例、空间数据与应用管理条例、宇航产品与技术出口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健全民用航天发射许可、空间物体登记等制度。研究制定国家航天政策,建立完善商业航天、国际合作、知识产权等配套政策,形成社会各类主体公平有序参与航天发展的军民融合开放局面,保障航天事业规范有序发展。

  七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进航天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科学划分航天科研院所类别,坚持生产经营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军、民航天战略规划统筹和资源共享,提升航天整体使用效益;统筹使用军、民航天重大基础设施,编制和发布军工和民用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防科工局党组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