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兼职教授张永军教授获测绘科学技术特等奖,眭海刚教授、张洪艳教授获一等奖2项
时间:2021-10-25 15:00:56 点击数:
10月18日,中国测绘学会2021学术年会在山东青岛开幕,实验室兼职教授、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永军教授牵头参与完成的“多模态卫星影像一体化摄影测量遥感智能处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1年测绘科学技术特等奖。由实验室龚健雅院士、眭海刚教授牵头参与的项目“突发事件应急天空地传感器数据实时处理与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由张洪艳教授、张良培教授牵头参与的项目“多类型混合噪声高光谱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理论、方法与应用”同获一等奖。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李德仁院士出席开幕式,并作《新基建时代地球空间信息学的使命》特邀报告。报告介绍了测绘技术在“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中的典型应用与发展趋势。李院士指出,测绘人要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全身心投入到“第二个一百年”和“新基建”的浪潮中,为将我国建设为国际领先的测绘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多模态卫星影像一体化摄影测量遥感智能处理技术及应用项目简介:原创性提出摄影测量遥感的科学概念,是指利用多传感器观测技术,非接触式地获取地表或被摄物体的辐射或反射特性影像数据,通过几何语义一体化的智能处理模式,自动化智能化地同步探测其几何位置、物理属性、语义信息及时序变化关系等的一门新型交叉科学和技术。创新性提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模态卫星影像语义分割与几何处理融合新理论,其本质是几何位置与物理属性的互惠、融合处理。突破了遥感影像快速语义分割、语义辅助精准几何处理、三维地形提取及多影像时序合成、语义信息智能提取等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构建了全新的多模态卫星影像几何语义一体化智能处理技术体系。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套自主产权的多模态卫星影像一体化摄影测量遥感智能处理系统MIPS,显著提升了融合处理的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项目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公开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0余篇。所研发的软件系统具有功能齐全、精度高、效率快等特色优势,已经成功应用于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实景三维中国、自然资源监测、地理国情普查等重大工程项目,并在中部地区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突发事件应急天空地传感器数据实时处理与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简介:本项目创立了面向突发事件应急的天空地传感器数据“观测―处理―判断”(ROPO)多链路实时闭环模式,主持编制发布了我国首个地理空间传感器国家标准,构建了全国首张省级全要素高精度时空信息基准图,创新了面向多源异构传感器实时接入的时空适配器模型,实现了突发事件应急第一张图的快速构建;构建了应急任务与观测数据混合驱动的应急空间服务链模型,创新了轻量级深度学习的机上在线、卫星在轨典型应急信息实时处理技术,联合长光卫星公司研制了国际首个亚米级彩色视频卫星在轨处理和星载在轨处理系统已入轨业务化运行,2019年3月湄公河流域火灾,从卫星在轨发现火点、提取信息通过北斗短报文传到地面终端接收总耗时13秒,极大提升了卫星遥感应急服务的时效性,成为我国商业卫星遥感灾害实时应急响应的里程碑;创立了变化态势感知的传感器时空数据自主动态加载模型,提出了面向主题的动态时空 数据智能分析模型与方法,实现了异质性内蕴的时空异常信息识别、时空交互机制透 视与动态时空流预测,时空异常探测准确率高达95%以上,显著提升了突发事件多源异构传感器动态数据异常探测与智能分析能力。本项目编制形成国家/国际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7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1部。本项目成果已在公安部门的应急处置和安保警戒、世界军运会安保、新冠疫情防控、地质灾害监测、洪涝灾害监测等业务中得到成功应用,填补了无人区空天地遥感协同监测处突应急处置的空白;同时本项目成果还在智慧城市、精准农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多类型混合噪声高光谱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理论、方法与应用项目简介:高光谱遥感成像过程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导致影像出现多类型混合噪声、同物异谱、异物同谱等现象,地物的光谱可区分度大幅降低,极大地制约了高光谱遥感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针对多类型混合噪声降质、地物光谱变化性大及光谱线性不可分等关键难题,立足于遥感领域科学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多类型混合噪声条件下高光谱遥感地物信息提取理论、方法与应用的“贯穿式”研究,建立了“影像复原—信息提取—一体化建模”层次化的高光谱遥感信息处理框架体系,取得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突破,研制了业务化运营的软件系统,满足了国家与行业领域的重大需求,产生了重要的科学影响与社会效益。